一、被動柔性防護體系設計
SNS系統自引入我國以來,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領域施工技術日趨完善,目前執行標準主要有《公路邊坡柔性防護系統構件》(JT/T 528-2004)與《鐵路沿線斜坡柔性安全防護網》(TB/T3089-2004)。
1. 工程設計方采用了攔石壩、消能槽與被動柔性防護網相結合的安全攔護方案。三道被動柔性防護網總長1590米。其中1號攔網布設在高程 160米(座滑體上),為第一級防護,可在不加載的條件下攔截落石,起到緩沖、消能作用;2號攔網布設在1號攔網下面(高程138米),長度100米,重點防護網系到周邊三萬居民生活、生產用水的蓄水池;3號攔網布設在攔石壩后面位于坡腳(高程62米左右),針對居民集中區布置,為第三級防護。柔性防護系統型號為RXI-075,網型R7/3/300,網高5m,結構配置為鋼柱+支撐繩+拉錨系統+縫合繩+鋼絲格柵,系統可攔截撞擊能750盯以內的落石。
2.基座和錨桿錨固分A類錨固和B類錨固兩種:A類錨固:鋼柱基礎及錨桿孔眼鉆鑿地層處于穩定基巖或覆蓋層很薄,可直接鉆鑿錨桿孔眼,然后采用M30水泥砂漿或純水泥漿錨固;B類錨固:土質地層時,需挖基座坑和錨桿坑,以提高錨固強度。以下為各錨固基坑最小尺寸:基座坑60X60cmX lm深;上拉
錨坑50 X 60cmX 2m深;側拉錨坑50 X 40cm X 2. 5m深;中間(下拉)加固錨坑
50 X 40cm X 2m深。
3.當采用A類錨固時鋼柱混凝土基礎地腳螺栓錨桿孔徑不于0 42,基礎頂面用薄層C30細石混凝土或M30水泥砂漿抹平。
4.當基礎所處地層為覆蓋層不厚的地方,覆蓋層部分用混凝土置換,下部直接鉆鑿錨桿孔,形成復合基礎。
5.鋼柱基礎地腳螺桿用1米長中32螺紋鋼筋加工制作,鋼柱間距lOm,上/下支撐繩為(P16雙繩,每跨每根各1個減壓環,上拉錨繩為014單繩,“人”字形布置,每根1個減壓環,側拉錨繩為0 14雙繩,下拉及中間加固拉錨繩為(P 14單繩,縫合繩為(P8或012鋼絲繩。
6.系統構件技術要求:鋼柱構件鋼材應符合GB/T700-1988的規定,并應進行防腐處理;環形網用鋼4*應符合GB/T343-1994的規定,其鋼絲強度不應低于1770MPa,熱鍍鋅等級不低于AB級或采用重量不低于150g/m,的鋅鋁合金鍍層處理;支撐繩及拉錨系統所用鋼絲繩應符合GB/T8918-1996的規定,其鋼絲強度不應低于1770biPa,熱鍍鋅等級不低于AB級,鍍鋅量大于70g/ f2;鋼絲格柵編織用鋼絲應符合GB/T343-1994的規定,熱鍍鋅等級不低于AB級。
二、施工技術方法
組織SNS系統被動防護工程施工前,建設單位應向施工單位供設計圖紙、場區地形圖、地質勘察報告、地上地下管網和構筑物布置圖、平面控制點與水準點,施工單位以此作為編制施工方案、施工測量和工程驗收的依據。
1、施工順序:測量定位~基坑開挖~錨桿安裝~基座安裝~鋼柱及上拉、側拉錨繩安裝一上支撐繩安裝~下支撐繩安裝~鋼絲繩網安裝~格柵網安裝。對缺少中間某個層次的設計系統,仍按此施工順序作為缺項進行。
2.測量定位:按設計并結合實際地形對基座坑、上拉錨桿坑側拉及中間加固錨桿坑進行放線布點,鋼柱間距可根據實際地形在設計間距20%的范圍內進行調整。
3.基坑開挖:①開挖前應根據設計要求和底層巖性,鏟去表層土壤,定出坑位,并作出標記。②確保錨坑(鉆孔)軸線符合設計要求。c、基坑位置、基坑尺寸規格及布置形式應符合設計要求。③對覆蓋層不厚的地方,當開挖至基巖而尚末達到設計深度時,則在基坑內的錨孔位置處鉆鑿桿孔,待錨桿插入基巖并注漿后才灌注上基礎鹼。④鋼筋錨桿孔深誤差不大于士50mm,鋼繩錨桿孔深比設計錨桿長度大50-100mmo⑤鋼筋錨桿孔徑應大于桿體直徑15mm,雙股鋼繩錨桿孔徑應大于鋼繩2位直徑12mmo⑥預埋錨桿前必須將基坑(錨孔)內積水和巖粉吹洗干凈。
4.預埋錨桿:①鋼筋錨桿使用前應平直、除銹、除油;鋼繩錨桿應除油。②基坑硅按實驗室配合比拌制。錨孔砂漿水灰比宜為0.45-0.5,水泥:砂為1:1-1.2(重量比),水泥標號要大于32.5級。③基坑鹼澆筑要振搗密實。鹼基礎亦可在灌注基礎硅后鉆孔安裝錨桿。④鋼繩錨桿應在桿體插入孔內后再注漿,當錨孔長度大于3m時,宜采用機械注漿。⑤桿體插入孔內長度不應小于設計規定的95%o⑥錨桿安裝后,三天內不得懸掛重物或進入下道工序。
5.基座安裝:在安裝基座時,首先注意基座的安裝方向,然后將基座套入地腳螺栓,用水平尺測量基座的水平度,若不平整用水泥砂漿墊平,待砂漿凝固能受力時將螺帽擰緊,確?;着c混凝土完全接觸,基座的各個方向水平誤差允許在50范圍內。
6.鋼柱及014上拉錨繩安裝:①將鋼柱順坡向上放置并使鋼柱底部位于基座處;②將上拉錨繩的掛環掛于鋼柱頂端掛座上,然后將拉錨桿的另一端與對應的上拉錨桿套連接并用繩卡暫時固定(設置中間加固和下拉錨繩時,同上拉錨繩一起安裝或待上拉錨繩安裝好后再安裝均可);③將鋼柱緩慢抬起并對準基座,然后將鋼柱底部插入基座中,最后插入連接螺桿并擰緊;④通過上拉錨繩來按設.
7. (D 14側拉錨繩的安裝:安裝方法同上拉錨繩,只是在上拉錨繩安裝好后進行。
8,減壓環的布置:①減壓環分布于上拉錨繩及兩根上支撐繩與兩根底部支涼繩上。②減壓環在上支撐繩及底部支撐繩上每跨網之間為兩個分布。
9. 016上支撐繩安裝:①將第一根支撐繩的掛環端暫時固定于端柱(分段安裝時為每一段的起始翎柱)的底部,然后沿平行于系統走向的方向上調直支撐繩并放置于基座的下側,并將減壓環調節就位(距鋼柱約 50cm,同一根支撐繩上每一跨的減壓環相對于鋼柱對稱布置)。②將該支撐繩的掛環掛于端柱的頂鄒掛座上;(僅用30%標準固力);在第三根鋼柱處.將支撐繩放在掛座內惻;gyp此相同安裝支撐繩在基座的外側和內側,直到本段最后一根鋼柱并向下統至該M柱基座的掛座上,再用繩卡暫時固定。③再次調整減壓環位置,當確信減壓環全部正確就位后拉緊支撐繩并用繩卡固定。④第二根上部支撐繩和第一根的安裝法相同,只不過是從第一根的最后一根鋼柱向第二根鋼柱的方向反向安裝而
己,且減壓環位于同一跨的另側(有減壓環時)。⑤在距減壓環約為40cm處用一個繩卡將兩根上部支撐繩相互聯結(僅用30%標準固力)。⑥支撐繩長度L-lOm,繩卡數量2個:10m<L,< 30m,繩卡數量3個;L>30m,繩卡數量4個。繩卡間距5-10cmo
10. cD 16下支撐繩安裝:①將第一根支撐繩的掛環掛于端柱基座的掛座上,然后沿平行于系統走向的方向上,調直支撐繩并放置于基座的下側,并將減壓環調節就位(距鋼柱約為50cm,同一根支撐繩上每一跨的減壓環相對于鋼柱對稱布置:當每跨為單減壓環時,應與上部支撐繩的減壓環呈對角關系);②在第二
個基座處,用繩卡將支撐繩固定于掛座的外側(僅用30%標準固力);在第二個基座處,將支撐繩放在掛座內下側;如此相同安裝支撐繩在基座的外側和內下側,直到本段最后一個基座并將支撐繩纏繞在該基座的掛座上,再用繩卡暫時固定;③檢查確定減壓環全部正確就位后拉緊支撐繩并用繩卡固定;④按上述步驟安裝
第二根支撐繩,但反方向安裝,且減壓環位于同一跨的另一側;⑤在距減壓環約40cm處用一個繩卡將兩根底部支撐繩相互聯結(僅用30%標準固力),如此在同一掛座處形成內下側和外側兩根交錯的雙支撐繩結構。⑥繩卡規定同上支撐繩。
11.鋼絲繩網安裝:R7/3/300/5 X 5表示由直徑為3mm的鋼絲、盤結7圈、按網孔內切圓300mm編織成的長5m、寬5m的環形網。①用一根多余的起吊鋼繩穿過翎繩網上緣網孔(同一跨內兩張網同時起吊),一端固定在一根臨近鋼柱的頂端,另一端通過另一根鋼柱座繞到其基座并暫時固定;②用緊繩器將起吊繩拉緊,直到鋼繩網上升到支撐繩的水平為止,再用多余的繩卡將網與上支撐繩暫時進行松動聯結,同時也可將網與下支撐繩暫時聯結以確??p合時的更為安全,此后起吊繩可以松開抽出;③重復上述步驟直到全部鋼繩網暫時掛到上支撐繩上為止,并側向移動鋼繩網使其位于正確位置;④將縫合繩按單張網周邊長的1.3倍截斷,并在其中點作上標志;⑤鋼繩網的縫合:從系統的一端開始,先將縫合繩中點固定在每一張網的上緣中點。從中點開始用一半縫合繩向左逐步將網與兩根支撐繩纏繞在一起,直到用繩卡將兩根支撐繩聯結在一起的地方之后,用縫合繩將網與不帶減壓環的一根支撐繩纏繞在一起,當到達柱頂掛座時,將縫合繩從掛座的前側穿地,支撐繩的繩卡之后。并繼續轉向右纏繞不帶減壓環的一根支撐繩,直到聯結兩根從這里開始用縫合繩將網與兩根支撐繩纏繞在一起,越鋼繩網下緣中點lm為止,最后用繩卡將縫合繩與釗繩網固定在一起,直到跨繩卡應放在離縫合末端約0. 5m的地方;⑥縫合繩的另一半從網上緣中點開始向右縫合,直到與另一張網交界的地方轉向下起,最后使左右側的縫合端頭重疊lm.